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liveJQ博主等级

沒有乐趣,何来开始

  • 累计撰写 146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60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脑袋里的那些事儿

liveJQ
2019-11-20 / 0 评论 / 6 点赞 / 951 阅读 / 15,445 字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广告 广告
  • 人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比如说去离宿舍有一段距离的丰巢柜拿快递,拿着一千克的面包觉得不值这个价,买亏了;但回过头又想想,如果这箱面包有好几千克重,我肯定又会嫌它太重了。所以可以得出,人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总会有不满意的地方,或者可以直接说人总是会趋向于舒适安逸的环境。


  • 对于快喝完绿豆双皮奶后,吸管吸不到会不自觉地出现仰头想喝的动作。


  • Red 和 Black 读音很像,一不留神就听混淆


  • 当一件产品被称为做到了极致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产品已经近乎完美无瑕了,而是说它把自己的特色功能做到了极致,但在此极致的对立方面必定失色。这就好比黑白两种颜色,RGB越接近于0肯定就越远离f。这就会让你去寻找代替它失色的那一面功能产品,但是你又不能够舍弃它,因为没人比它这一面做得更好。/via


  • 今天下午拍完毕业照后,需要归还租来的学士服,咋拿到手的咋拿回去,其实就是把所有东西放进给的红色袋子里,总共26套。每个人看上去都很忙的样子,没有人想留下来帮忙。学士帽直接留在拍摄的铁架上,没有一些集体该有的样子。有的人直接脱下后就丢到我旁边,由于我还要回宿舍换衣服,所以拎着大包小包回去。指定时间地点回收的消息发完一段时间后(这是再次提醒,拍摄前天已经再三强调过),为了确认是否有收到消息,我到离我宿舍附近的班级宿舍看看。果不其然,都在忙着不知道的事情,看到我拎着这些,他们也是直接全部给我,有的给我后又说还有东西没放进去。然后我双手拎满了红色袋子,踉踉跄跄地走向回收地点,经过宿舍走廊时,有我隔壁宿舍的人经过,像是纳闷,又像是同情(他是计科专业的,纳闷是以他个人的阅历为基础所发起的,纳闷为啥集体的事情就一个人干呢;而同情根据我们的友情程度,在这里是指想帮忙的意思,但因为不是私事,而是我班级的事,所以不便掺合)。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每个袋子里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检查数量,还有确认一下是否存在其它的东西,然后将学士帽和学士服重新整理好装进袋子里,黄色披肩和红色领带单独放在另一块地。而我旁边却来了个班级,集体领着东西,听说需要清点后每个人不约而同地拿出来整理清楚,交还收据和拿回押金,然后就一起走了。我心里一下子像跌入谷底一般,精神都快崩溃了。自个整理了半天后,发现陆陆续续有人拎着红色袋子过来了,不过还是得自己一个一个翻来清点,最后发现少了几件。没办法天太黑,等不了了,填写已交数量后就拍下收据,后天再将剩下的归还(能不能归还还是个未知数,很可能要赔)。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学历上,学历只是差距的其中一个表现而已,差距的问题从根本上还是回归到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为人”主要表现为是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而“处世”主要表现为是否还为他人着想。我这里用了一个“还”字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只是这自私之后是否也为他人考虑一下。举例来说就是有一天,我偶然得知哪里哪里可以买到超级超级好穿好看又便宜的衣服,自己买完后跟舍友分享了自己的便宜经历,而这就是所谓的自私后也为他人考虑的情况。


  • 两张不同拍摄角度的风景照片,一张象征“着眼于现在”,另一张象征“放眼未来”,在未提及这些的时候的下意识的选择,已经可以说明你现在是以一个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当前生活的。


  • 永远不要在吃饭的时候大声谈论技术类的话题,因为说不定你旁边就坐着一位大佬,而且对你们的话题不屑一顾,而你却还在沾沾自喜。


  • 手机就是个发光体,看久了没什么好处,不信你对着灯泡看看。


  • 对于飞驰而过的汽车,我只想说,这些扬起的灰尘足够你吃一辈子。


  • 我们每天都在忙着不断前进,而无所谓前方究竟有什么在等着我们。我们看似有忙不完的事情,却也可以什么事情都没有。我们阻止不了时间的洪流,我们害怕被淹没、被遗弃,所以我们不止于此并奋勇向前,但前进的方向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无论我们是何人、为何事,也都只是在不断挣扎而已,只不过有的人会沉得好看一点罢了,或许这也是我们的无奈之举吧。


  • 幸福其实很简单,吃饱喝足后,发一会儿呆。已经不知道距离上次做这件事是什么时候了。


  •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每天都在消费。但在消费前,我们是否质问过自己,这个东西我们真的非常需要吗?浏览着以前消费过的订单,很多东西都是一时兴起而买回来的,当时下单的时候为了使自己买得更加理直气壮,不断地暗示自己反正这个东西迟早会用得到。而如今呢,已不知丢在哪个墙角暗自积尘。或许是我们习惯了消费所带来的快感罢了。


  • 你曾经问过自己镜子里的那个人是谁吗?除非你主动去找他,否则他从来不会主动出现在自己眼前,而这个人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去了解的人。


  • 太过在意外界事物容易迷失方向,停滞不前;反之...


  • 搞卫生扫天花板的蛛丝网,发现其中还有蜘蛛存在,这种蜘蛛外形白色,体形细长,体重极轻,容易在天花板生活。一年回几次家,其实是我打扰到这些蜘蛛了,也多亏了它们对这个家的照顾,蚊虫不至于太猖獗。我轻微地抹去网丝,小心地将它们放置在一处角落里。


  • 技术这种东西,如果人人都会的话,那就变成常识了。换个说法,学技术肯定得选冷门的,很难抉择吧。所以说,人都会有依赖和随大流的特点,跟着人群走准没错。但真正站在顶点的少数人,哪个不是另辟溪径,走没人敢走的路呢。


  • 某一时期的产物,只能在某一时期产出,错过了就很难再有了。


  • 稍微有些强迫症的人,在使用着个人或团队制作或生产的一些产品时,多多少少都会有种莫名的不适感,而要想自己真正看得顺眼、用得满意还得亲自动手


  • 小时候得到一个小玩具能兴奋好几个星期,如今即使得到昂贵的消费品,内心却只是微微起伏了一下而已。


  • 有时我们真得好好想想,我们能为家人、为他人、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难道我只是个蛀虫?生来是消费这个世界的?


  • 当我们消费的同时,我们应该认真想想,这些钱其实可以拿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 我发现小孩和大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随着人的成长,存储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大人可以把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事情印象化,就是将这件事情直接放在大脑已知的存储区域里。当看到同样的事情时可以不用重新思考,直接(类似于Map的键值对映射一样快)从已知区域里得到答案,而这个答案,我们的大脑是绝对不会去怀疑或者思考的,除非突然兴起硬要纠结。而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利也有弊,而我想说的是这个。如果当我们没有去思考所见到的事情的由来而直接将所见到的事情放入存储区呢,那么我们下次再见到这样的事情时就会认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没有所谓的前因后果。例如: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大马路上,而你在马路边上见到我飞驰而过,你会很惊讶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你肯定认为这很正常呀,甚至你自己也可以做到。而换作是小孩子,第一次见到这情景,他会疑惑不解:为啥那个哥哥坐在两个轮子的车上不会倒呢。直接存储这件事情的模样和思考后存储这件事情的模样所产生的效果是很大的不同。随着我们不断地长大,我们不知不觉地消磨掉了我们最宝贵的创造力。或许科技的发展正是处在这种微妙的差别之中吧,《小王子》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或许也是如此吧。


  • 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所达到的成就可以回溯到孩童时期,然后可以制定培养计划应用到其他孩子身上,所以很多名人都会出自传来给你们看。我在高中时候看过《居里夫人传》,要问我现在还记得的感觉嘛,那就是居里夫人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有时候研究一个东西到关键点的时候连觉都可以不睡的,不过她从小就很聪明,对什么都非常好奇。好吧,有点跑题了。每个人长大后要干嘛干嘛,或多或少有着固定的轨道,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吧。举个例子,我从小到现在都很怕 kill 鸡,一看到我母亲在弄,就闪得远远的,更不要说自己来 kill 了(到了饭点:妈,今天的鸡肉真香啊~)。因此,我以后是百分之百不会当厨师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将来会干嘛干嘛。为此,培养一个人的喜好很重要,特别是在孩童时期。但问题来了,我为啥会怕这个呀,天生?还是我接触过啥事情?我推测可能是从故事书上或少儿电视上耳濡目染了吧,在很深很深的思想(潜意识)上有一种感性的认识:生命很美好,能从视觉上体会到其它生命所受到的痛。但弱肉强食,没办法,只能眼不见为净。


  • 我看到很多上了年纪或退了休的老人每天没事儿就搬个凳子坐在门口发呆,我就在想,我以后会不会也像他们这样嘞,难道晚年就只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了吗。


  • 有些人不知道是为啥,骑着车看到前面有人就喜欢鸣笛,声音直到超过去了才消停。可能是习惯吧,提醒一下后面有人;也可能是视力不好,怕撞到人。


  •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我总是会被会动的东西所吸引,就像猫咪一样,不过不一样的是猫咪会像捕猎一样扑过去,而对于我只有分散我的注意力。例如:我在聚精会神地浏览网页,而旁边的广告像小丑一样乱晃,我崩了,你呢?(话说我这里会不会呀,没去注意......)


  • kobe的突然离世,让我更加确信坐飞机很危险 :T ,不然又怎么会有人有恐高症呢。还有就是开心每一天,因为death时刻在我们身边。这让我不禁在想:如果明天我就要消失了,我现在最想干嘛~


  • 每完成一个作品时,在当时确实觉得挺满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发现它越来越多的瑕疵和不足,特别是跟别人的一对比的时候差距感更是强烈。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掩耳盗铃始终不是办法。或许,也只有产生了这种感觉,我才算是在进步吧,回顾前几首就知道了。


  • 没有白天和黑夜,只有心中的日月。肉体虽然挣脱不了今天的束缚,但思想可以迎接天的太阳。


  • 忧犹寡断只会错时良机


  • 所谓的消磨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畏惧孤独、害怕跟自己的内心对话的借口而已。


  • 很多东西都需要在反复经历推敲、琢磨、实践和总结的过程后才会有质的飞跃。而后,我们要做的只有静观其变,等待时间让它慢慢沉淀。


  • 强迫症其实可以和执着相互画上等号。我这里之所以强调相互,是因为它们的意义存在交集。存在相同的特点,但也各有特色。它们各自有着自己所强调和偏向的一面,例如:它们都有纠着一件事情或一个东西不放的意思,但强迫症强调的是纠着;而执着强调不放。一个强调动作,一个强调时间在持续,它们会分别体现在完成时间长短不同的事情上,例如:1.出门一定要带瓶水(可短时间达到);2.一定要考一百分(通过长时间的准备,不断学习和复习)。正是由于我们深知其威力,所以不敢随便触碰。一旦踏上了它的轨道,便会一饮而尽,一干到底。这种性格有利有弊,好到拍手叫绝,坏到无以复加(通常被鉴定为上瘾,例如:打游戏),而且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这种体现有强弱之分,我在此称之为执迫率(带着执着和强迫的性格来处理的事情在个人所有处理事情中所占的百分比)。下面举些示例,可以留言补充 :T


 只要是感兴趣的东西,不论多么让人眼花缭乱,都会耐心地看完
 考试填涂答题卡老是觉得前面可能涂错了,不断地回去检查
 看剧无法忍受网络/画质差等恶劣的条件
 不喜欢用二手的东西,特别是别人还做了一些标记的

  • 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属于猎人还是猎物,唯一能做的就是隐藏自己。当你自认为是猎人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在有限认知的范围内而言的,因为未知的浓雾还笼罩在周围。在这看不见尽头地浓雾之中,或许早已有双眼睛在盯着我们,而我们却无法察觉。生存在这片林中,谁都不敢保证自己可以全身而退,因为林很大雾还很浓/The Dark Forest

  •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有没有用,时间说了才算。

有钱人可以跳过下面这一段

  • 我现在才意识到,买东西也是一门学问啊(以前实在是太穷,别想多了,我现在也没钱,相对而言而已 :T )。我买的320G的硬盘跟他店里同类型的500G的硬盘相差不到30块钱,容量却相差1/3左右。相信一般人都会觉得,一百多块都出了,还差这几十块钱吗。其实,我们很容易被商品的一些因素所迷惑,而忘记了买它的初衷。我买它不是用来存大量的资料,而是安装一些软件来使用。所以这里已经表明硬盘规格:它不必很大但一定要有很好地稳定性,毕竟要经常读写。硬盘容量越大,空间不变,颗粒密度也越大,颗粒拥挤,相互影响,再加上外部环境的磁场影响,稳定性也会有所下降,磕磕碰碰或经常读写容易引起错误。


    总结如下:

    其一,有了基础成本之后,其余增加的次要属性不能按整体比例来计算的;

    其二,一些商品一般有很多配置套餐,每个套餐价格相差不大,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你距离下一个套餐永远不会太远;

    其三,回到主题思想,想想你为什么要买它,肯定有它所要使用的环境,因地制宜,适合才是最好的;

    其四,这是对前面的补充,对于一些特殊商品得特殊对待。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像电器之类的产品有主要功能就行,但得选正规厂家,毕竟安全第一,让它们各司其职;像服务器或大存储器之类电子设备可以选中上一点的配置,毕竟要用上好长一段时间,而且服务质量也会有相应的提升,可玩性也会很大(如果不喜欢折腾的,内存和其它配置可以降低一点,一切视用途而定)。热量是电子设备的头号杀手,所以散热一定要好。


  • 绝不要和愚蠢的人争论,他们会把你拖到他们那样的水平,然后回击你。 -马克·吐温


  • 我当时没有及时正视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导致差点失去了一位难得的挚友。差不多半年过去了,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了我身上,我才幡然醒悟。他人比较好,气消了就没特别怪我。虽然跟他还保持着联络,但我仍然欠他一句道歉的话。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集市,距离大概有三公里。我们习惯把快递收货地点设在那儿,比较容易找到。由于非常时期,尽量减少出门,拿快递也变得十分非常麻烦且危险,最好等到可以一次性都拿完的时候。可我姐没跟我说清楚自己有哪些哪些快递要拿,自己又不会骑车(摩托)。在我给她硬生生梳理了一下已拿的和未到的之后才发现还有一个我不知道的,要不然,按照事情的发展,我肯定还要给她再去一趟不可。虽然在文字里没怎么体现出来,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被气到了。到了寂静的晚上,只要我停下手头的事,这件事就又会在我的脑子里打架。所以说有些东西(生气)还真是只有时间才能消除,在气头上的时候说什么都是废话。要问我生气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由于不是自己的原因而且只要别人稍微注意一下即可避免的事而造成了自己的利益损失,这让我突然想起了那件事情。去年暑假跟我同学一起替学校搞事情,我负责的那一块是根硬骨头。后来我朋友做完自己的那份任务后被分配到我这里来协助我,在交流过后准备移交一些开发资料。由于我的疏忽,少给了某块相关资料,而且又没有及时跟他说这块资料已经搞好了,不需要重复造轮子,造成了他时间等资源的浪费。我第一次看到他非常生气,闷闷不乐。而我当时在想为如此之小事生气也太小气了吧(其实这正是体现了为人不苟,做事缜密),也就没理会太多,然后就好几天没搭上话。之后在一个设计方法上起了争执,我因为当局者迷,从一开始将别人的做法照搬到自己的模块里就已经错了,所以后面跟着前面的思路一起做肯定也是错的了,但我死要面子,当然没承认自己错了。然后这件事就像一根导火线一样彻底把他给引爆了,整个暑假都没有了联系,后来也证实了他方法的可行性。我也不知道后来怎么搭上话的,可能是前面说的时间吧。养成了自我反省、自我对话的习惯或许也跟这件事情有关吧。总之,我要跟他说一声非常抱歉,请求您继续当我的好朋友吧。


  •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无法释怀想要珍藏的一些记忆或者在某个时刻对自己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的东西,而时间能让它们慢慢沉淀,让你不自觉地时常想要去打捞它们,然后你会更加地确信你当时的感觉,这会让你回味无穷,快乐一生。我很感谢互联网等一些技术和工具,使得这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很好地进行传播和保存。我也由衷地庆幸自己拥有这些东西,也希望能为此出一份力,好好地将它们收集和保存起来,作为自己人生中宝贵的一笔财富

  • 回过头想想,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没考虑太多自己的实际需求,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更好地开发它。但此时可以恍然大悟到,这其实也是在说自己呀。

  • 自己给自己添堵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跨过了一道坎儿,明明可以潇潇洒洒、扬长而去,却偏要围着这个坎儿纳闷、纠结以至于抓狂,失去了平日的冷静。“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产生问题的”。这句话看似有点猫腻,但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可以说无懈可击。因为,一直在一个地方陷入“产生-解决-产生-解决”这样的死循环也不是办法呀。

  • 世间万物好像都存在着一种“标准”,而其它“不寻常”的存在,不是高于标准,就是低于标准,我们称之为“特别”,而当今最具代表的当然要属“美和丑”了。由于人类可以通过“群居”和使用“工具”来保护自己,而不用像其它动物一样靠进化出獠牙利爪来生存。我们只需进化自己的大脑即可,样貌只是适应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结果。以前的娱乐设施也基本没有,穷起来连饭都吃不上了,哪还有心思想这些有的没的。其实“美和丑”一直都存在,只是如今人们更加关注了而已。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心中所谓的“标准”,就会让我们感到不自然,甚至遭我们嫌弃。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判断标准是啥时候形成的呢?这种判断究竟来自哪里?而既然这种标准根深蒂固,为何我们的身体发育没有跟上这样的标准?难道这种意识是后期形成的?还是...?

  • 冒昧地问一下,你多久没哭了?最近一次也应该在好几年前了吧,竟然都快忘了哭这个动作要如何去做了。有感动到哭,有委屈压抑到哭。哭是身体或精神上所受到的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发泄方式,有益身心健康。刺激多来自于五感,身体上常常来自工作压力,而精神上常常来自语言。对于那些失去五感的人(植物人),或许也就很难再哭了吧(除了记忆中的内容)。刺激是相通的,不管好坏,最终都会汇聚到一个“积累池”,等待着像火山一样的“大爆发”。所以,如果你受到工作压力或委屈等等的负面刺激,但你自己的“积累池”又很大,等不到自己爆发的那天(如果此时有人......,那他很可能会遭殃,默哀三分钟...)。那么,你可以听听五月天的演唱会,或着看看感人的电影或电视剧,让自己的身心随着泪水恢复到最初的模样。

  • 他人传达的技巧(一般都是高级技巧,因为只有这些才会吸引我们的眼球,才会想要去模仿)用在自己身上没有效果,以至于认为自己没有那种天分而放弃。这就好像走楼梯一样,你要想走到远处那阶,就必须先过了眼前这几个阶梯。因此,很多技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其它附加条件作为支撑。/Singer

  • Long long ago,有两个矿工,他们各自都找到了一处金矿。一个矿工凭着一股蛮劲儿,就朝着一个方向使劲挖,直到死都没有见到黄金;另一个拥有特殊的本领,可以通过分析矿质,准确定位黄金的方位。但由于挖了几十年都没有挖到金子,在离黄金矿脉只有一米的距离时选择了放弃。这个故事以前有看到过,只是通过上面写的联想到的。

  • 现如今,喜欢华丽且速成的东西的人很多,而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人却很少。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很多东西都要有主次之分。/Framework

  • 我们的身体不知何时会突然“死机”(懒癌患者 😳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留给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

  • SaiTaMa君好像一直以来都没生过病是不?当然啦!他辣么强,身体好滴很。据我所知(这谁都知道呀),他已经是宇宙最强了。但这也仅限于宏观世界,那微观世界呢?确实,拳头再怎么厉害,也只能朝外打;就像举重冠军再怎么厉害,也不能直接把自己举起来吧。若秃头披风侠身体中了超级病毒,是否也能轻松应对呢?敬请期待第x季...

  • 又到了饭点,一群鸡像往常一样围绕在屋主身边,跟上跟下,周而复始,不知疲倦。一眨眼的功夫,喂鸡的盘子周围毫无缝隙,个个都挤破了头,还奋力往里钻。其中有一只体形跟其它相差甚远的雏鸡映入了眼帘,以一个上帝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连上帝都感到绝望的世界呀,但这只雏鸡却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它慢慢绕着这个圈子走,空闲时就啄食地上掉落的谷糠;一旦到了大部分的鸡同时探出脑袋下咽的时候,此时的空隙就达到了最大,足以将头探进去。以上绝不是想表达什么在绝境中也能如此顽强地活下去这种一板一眼的对应概念。因为在人的世界中,对于已经在大脑中深刻地意识到这是百分百无法挽救的绝境的时候,就已经自我毁灭了,即所谓的崩溃。这是大脑无法应对外界变化的情况,是超乎想象的绝望突然冲击下来的结果。这些结果其实是大脑思考系统中未曾意识到的一个BUG。思考、推测或者想象本来是人类进化后,大脑应对外界情况并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机制,但却在遇到真正绝境的情况下,因推测或想象所反馈给大脑的绝对困境/死亡的预测结果而产生恐惧或绝望等导致了自我毁灭。回到这只雏鸡身上。从客观上来看,这对于它来说的确是一种绝境,但是它却没有意识到这是绝境,恐惧啥的也就无从谈起了;从个人情况来看,也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小时候超级怕ghost(现在也怕 👻 ),其实是想象力造成的,是大脑发育到了新阶段的结果吧。

  • 无论未来的结果会怎样,当前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 当时刚听到埼玉在第二季中说再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很纳闷的。自己已经无敌了,难道这还不能使人更快乐吗?之后回想起来,才幡然醒悟。其实快乐并不在于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结果,而是在此结果呈现的那一瞬间。所以说学习是永恒,快乐是瞬间。踏入未知领域,每个人都像是一头刚出生的小鹿。经过不断角逐,千锤百炼之后才能成为强者,也可以称之为经验者。此过程中最大的驱动力是兴趣,而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好奇心,没有好奇心是根本无从深入一个未知领域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触及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态、情绪等会不断地发生转变,也就是在认识上呈现阶段性发展,是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用好奇心触及未知,然后用兴趣转化为坚持不懈的动力解决困难,最终收获已知的快乐。这个已知就像一束冲天的烟花,在显现的那一瞬间带来五颜六色的光芒和形状各异的花朵,你永远会期待下一朵会是什么样子,会带给自己什么感觉,而这就是学习的快乐。学习就跟种植差不多,长期辛勤栽培,只为开花结果的那一刻。这一刻会让人忘记此前的所有辛劳,并继续从新出发

  • 坐着追剧、看电影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偏向消极 😢 ),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毕竟外面风光无限好,要处理的事情又一个接一个,试问谁又会有这个闲情呢?
  1. 习惯爱好
  2. 好奇心作怪
  3. 感受艺术,体验生活
  4. 打发时间
  5. 逃避现实,不想面对当前困扰自己的问题

第四点其实就是前三点的概括,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你(我)是属于最后一个,那可得注意了。一心不能两用,说的是注意力的问题。一个人只能在某一段时间面对或处理某一个问题。一旦并发且难以解决的时候,阻塞就无法避免。此时,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逃避,准确来讲是转移注意力。如何让大脑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一个场景,视频是完美的答案。一个具备小说三要素的视频能够很完美地抓住人的两大信息来源,视觉和听觉。这两大信息来源享有大脑最高的优先处理权,可能是身为动物最基本的求生本能吧。因为危险总是来源于周围环境,而第一时间通过视觉和听觉掌握环境信息能够有效降低被捕食的概率。至此,摸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后,想办法解决才是关键。其实,第五点既说明了问题,也已经道出了解决办法。找出并想办法解决那个困扰自己的问题,剩下的小事情自然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 我发誓,以后绝对不再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注定失败的概率。

  • 隐秘的角落这部剧由小孩的隐瞒和谎言贯穿,直到最后才说出真相。倘若将相机的事情及时告知父母、倘若没有自作主张写警告信...而导致这些发生的正是父母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怀(其中两个还在福利院),还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朝阳的母亲让孩子只学习,不要浪费时间交朋友,也因此才对母亲隐瞒了外来的两个孩子)。表面上看似孩子的有些做法不合理,但想想孩子糟糕的成长环境,剧情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最后一集的一句话道出了这部剧的核心,不要做第二个张东升。这些小孩其实也是间接地在说张东升以前可能的家庭经历(整整12集,没有提到过张东升的家庭背景,满月酒父母也没出席,很可能也是个孤儿),张东升为了留住重要的东西(妻子)杀害了岳父岳母。普普为了不让朝阳再被欺负,私自去警告晶晶导致了悲剧。因为孤独,所以害怕失去。编剧紧凑、人物情绪的表现也恰到好处,很有代入感,有几处争吵情节让我也有些小激动。这部剧整体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可以看到些许国产剧的希望吧。

  • 从小一直坚信的东西,如果能够一直坚信到最后,那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 先有注意力还是先有好奇心?请先根据以往经验仔细想十秒钟......注意力有强弱之分,而好奇心强弱的前提是得存在。因为好奇心需要通过外界刺激才能生成,刺激越大,好奇心也越强。注意力则是生命存在的证明。一个人只要还存在五感中的任一感受,他的注意力就不会消失。当一个人没有在想啥事情,只是安静的站着/坐着/躺着/趴着(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 Mayday)的时候,此时他的注意力最小。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注意力在五感上面用来输入输出信息(被动技能),放在大脑上面用来分析和处理信息(主动技能)。虽然好奇心与注意力乍一看没有啥联系,但它们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当一个人不断受到某一困惑/纳闷事情或某个未知/奇怪东西的刺激(经常出现在你的视线等注意范围内即为刺激)时,他的好奇心也会愈发强烈(即使没有外在表现出来)。当达到一定程度且条件(时间等资源)允许时,他会立即着手去处理且效率异常的高。因为此时的他,注意力不是像平常正常情况那样根据对事情的深入而缓慢提高,而是直接提高到顶点且一直保持,跟亢奋状态类似吧。

  • 小时候与长大后,都存在满足与失望,留在回忆里的感觉跟获取的难易程度有关。长大后常常向往小时候只是因为小时候比较容易做到满足的那一部分(属于小孩该有的那一部分),所以留在回忆里的大部分也都是比较满足的感觉;而长大后往往比较难做到长大后该有的样子,而且所花的时间也比小时候要多好几倍,长时间停留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就会向往小时候的事情了。

  • 在某一领域产生的惯性思维会逐渐影响到其它领域,例如:生活态度/方式 <=> 工作态度/方式 <=> 学习态度/方式。你需要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试着去改善,去balance。

  •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在如今同样适用。

  • 活着本就是希望,最大的阻碍来源于自己。在何方,事何职,无关紧要。把想做到变成要做到,也就不存在胡思乱想了。

  • 让自己的能力先惠及自己的生活,把拓荒放在未来,将顾虑抛诸脑后。

  • 知难而退是干脆,迎难而上是勇气,模棱两可最忌讳。

  • 你得先承认自己在什么水平,你才有可能达到什么水平。

  • 我知道你想让我知道我应该知道的事情,回答才有意义。

  • 后果的严重程度总是在发生之后才能衡量,很多事情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是还没有意识到要去解决。

  • 虽然并不能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只要你还在其中,定能在某一天解开心中的疑惑。到那时的你,会比你现在马上知道答案要来得深刻。

  •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至今所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每次在岔路口上的选择才是变成现在的自己的关键。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看你做了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 你投入得越多,或许你收获得也越多,但两者绝对不会相等。相反地,当你绝望的时候,你的那些投入,就变成了你受到的伤害值。

  • 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但是在你手忙脚乱,心急如焚的时候,她耐心的三言两语却会让你倍感亲切,而你事后的赞扬和感谢也可能会让正在饱受苦水的她感到些许温暖。/客服聊天

  • 你可曾想过,你的出错,其实并不是你直接导致的,你只是出错体系中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你无法直接对抗这个恶心的体系,因为它已经根深蒂固,已经在这个错误的体系上构建了一些可以勉强挽回逻辑体系的支架,以至于它可以继续苟延残喘下去。但更直接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你得靠它们才能得到点面包屑以维持生计。吃面包的人继续安逸其中,依然能坐收渔利,坐享其成。分面包的人也只是继续往里面丢垃圾以维持现有的利益平衡,让它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正在茁壮成长。而对于清理它们的人来说,进去之后,就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学习如何垃圾分类,学习如何才能不被垃圾恶心到。当你被分面包的人要求某些极限操作后,你与垃圾陷阱的抗衡将会被打破。此时的你,只差一个冲动,一个念头,就会被它们吞噬。而后你就成了众矢之的,被丢垃圾的人唾弃。你对抗它们的唯一方式就只有,别真的去给垃圾分类。/职场生存之道

  • 人天生懒惰,逻辑上如同机器没有能源供给会一直停止下去那样。因为想偷懒,所以才造机器/工具,谁知却改变了世界。也就是说,人生来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咯。不全然,改变世界之前,请先改变自己吧。算了算了,这毒鸡汤也喝腻了。其实懒惰是相对的。从广义的角度看,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创造的东西,若可以惠及几百年之久或更甚,那么对于他来说,算是忙碌了一辈子;而对于未来的每个人来说,却是偷懒了一辈子的时间。从狭义的角度看,一个人在一生之中,重复的事情做得越少,那么他偷懒的时间也越多,能做的事情也越多,也就是O(n)O(1)的问题。这两个例子当中,前者做的事情给自己和后来人带来了好处,在为大家偷懒;后者做的事情,对他本人有好处,在为他自己偷懒。父母常对外说我儿子在家很懒的,很少做家务的。对父母来说,我不花时间做家务的话就得他们自己做。所以,对他们来说,我偷懒没好处。综上,在给偷懒下结论之前,需要先确定利益关系。偷懒其实有两种意思,表示在某一件事情上所花的时间少是否对彼此有好处。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个中性词,但大家普遍将其用在了贬义之上。偷懒其实是将省下的时间花在另一件事情上。也许是自己为自己偷懒,也许是别人为自己偷懒,但时间总量是不变的。有人或许会问省下的时间可以不花吗,活着就是在花时间,除非GG了。到了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人类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偷懒,或者说真正想要有所作为,必须优先将人力投入到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延长寿命,毕竟谁不怕死💀呢;无缘该领域的可以投入到自动化科学,不让自己短暂的人生浪费在重复的事情之上,至少可以活得精彩些吧。

  • 感觉做了件很后悔的事情。今天傍晚跟往常一样,路过章鱼小丸子的摊档总要买一份的,但今天来得早了点,小哥才刚开摊热锅。经常光顾这里,彼此都挺熟的了,大家都心照不宣。他知道我还有其它的东西要买,就说可以让我先去,之后再回来,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是拎着很大的便利袋回来这边等的。吃完饭回来,看前面还有两个女生。我就跟他说先去旁边买点东西,他点头并给了个肯定的眼神。回来之后,多了个穿黑色衣服的人,微胖,在低头看手机。我只能等了,已经在打包给那些女生了。我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不免有些疑虑。那现在开始做的这份该给谁呢?那个黑衣服的肯定以为是做给他的吧,毕竟他来得时候,只看到等在前面的两位女生。正当我陷入沉思之际,小哥毫不犹豫地将刚做好的这份递给了我。而我拿着它可能是因为有点突然,愣住了,忘了说声谢谢转头就走了。余光中看见那个黑衣服的有些震惊地抬了下头,隐约听见他说也要先去买些东西再回来,多半是不会回来了吧。回到宿舍才回过神来,我应该将这份让给他的。小哥顾及到了我的感受,而我也应该顾及到他的难处才是。那个人可能不会再来了。

  • 春节欢聚之后的离别,对于一个很感性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大脑中总有些挥之不去的情绪在搅动着、躁动着,使心情难以平复。找朋友聊天玩游戏,或者跟旧同学哈拉几句,也只是治标不能治本,过后又会回到之前的状态,看来只有时间才能让自己回归平静了。“越长大越孤单”这首歌现在听起来却是如此得刻骨铭心...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内心会出现另一种声音,这个声音会给你一些意见,或者是持反对状态。举一些最近的事例,今天中午出门前想着用电水壶烧些水,午餐回来就可以直接喝温水了。其实这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习惯,在等待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去干另外一件事情,程序中叫做“异步”,为了提高效率嘛。但是我内心的声音却告诉我,这是一件不好的习惯,至少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因为这里涉及到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使概率极小,但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谁也无法绝对保证人离开了之后,这个水壶会不会自燃起来,或者出现插座过热短路什么的。出门午餐,还在想着该吃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从街头走到了巷尾。随便进了一家叫上海老混沌的餐馆,因为之前在别家吃过,味道还行。好吧,总之就是至少不难吃的那种。但是谁也没料到,我在咬下第一口馅料的时候,就有点恶心感了。怎么说呢,就是怎么看都是煮熟了的,但是味道给人感觉就没熟,还混了猪头皮的碎丁,严重影响口感。脑中闪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无奈地接了一句“十二个混沌里面能咬出十二种不同的口感”。最糟糕的是我点的还是大碗的,真的绝望。最绝望的还不止于此,抬头看着进来的人还络绎不绝,简直是降维打击。哦,忘了说正事了。当时我内心出现的声音是要我遵守一直以来贯彻的原则,不要浪费粮食,况且不吃的话,一下子就饿了,不仅下午计划的事干不完,还得浪费时间和金钱再吃一次。最后勉强靠着绊些清汤的稀释作用,还有给自己的奖励才吃完的😶(吃完可以到隔壁买冰淇淋)。这种声音一般都能够说服我。或者恰恰内心深处的才是真正的我吧。跟网上购物出现的那种早买早享受,或者迟早用得着之类的心理暗示不同,他们是同一种声音,是同一个人,或者说至少是同一类人。

  • 其实我一直没明白“朋友”的含义,长大了才发现其实自己没什么朋友。认识的人也仅仅只是认识,有事说事,没事别联系。朋友,是能够敞开心扉,倾听对方的心事,分享自己的快乐,替对方感到高兴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你在别人的圈子呆久了,很自然就有机会成为朋友。只不过,这段关系也是需要花时间去维系的。否则,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变,这段关系会被逐渐淡化,直至淡出圈外。无论如何,现如今剩下的也只是无尽的遗憾罢了。如果时光能倒流,情况或许会比现在好,但是人终究是有太多的束缚和身不由己的情况了,各种境遇千差万别。如果说生活中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自己一个人消遣,我不知道自己能适应到什么程度。对于谈婚论嫁,各有各的想法和目的,还得附上各种各样的条件,对于我来说,其实跟找朋友没什么两样。或许习惯孤独,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是长大的必然经历;或许在现代社会,这是大部分人都会面临的必然结果;又或许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里自作多情罢了。

  • 前天晚上玩两个法师都遇到了“破釜沉舟”的情况,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对手。事后才发现这个共同点,有点感慨,人确实得有必死的决心才有可能成得了事。我比较习惯玩辅助,但这次有人抢了大乔,分路选的又是中路。我二楼选的是米莱狄,玩辅助也是可以的,然后他就一直在说干嘛干嘛,但是开局他又出宝石...。果不其然,劣势慢慢变大,特别是我,不到10分钟就已经死了七八次。但我们这边的对抗和打野是会玩的,在每一次的防守中不断地挽回颓势。大乔开始发字吐槽,之后见没效果,改为“软文”,“出个辉月吧姐妹”。我这犟脾气自然不会理会,全输出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们顽强抵抗撑到了后期,最后艰难拿下了胜利。事后才发现,我这个做法其实才是最正确的。我这战绩其实死不死对战局没什么影响了,在死之前疯狂输出,接下对方技能,就能让我方关键输出的角色多占一份优势。另一局是对手刘禅,我依然中路王昭君。对面打了主宰,在推我方高地的时候,在我方少人的前提下,我没有想到在塔后面想丢个大招清兵也会被他看到机会抗塔直接贴脸控住,还没落下就被他们合力K了。高地没了大龙就直接没有停留来到了水晶,顺势被拿下了。

  • 买完紫色之后才发现其实对于我的选择是有影响的,有点类似于饥饿营销。两种美年达饮料,紫色在左边一列,橙色在右边两列。原本两种饮料都是两列摆满的,这样看起来最近紫色比较好卖。也许是我多心了,实际也有可能店员故意为之,借此改变大部分人的购物偏向,目的是为了使这些饮料的库存积压数量保持平衡。也许也是不经意间的,如果说店员习惯等卖完才去补货上架的话,那说明橙色比较好卖,所以补货上架比较及时。好吧,再讨论下去只会变成“薛定谔的猫”罢了。

  • 有时候看着那些过去的照片,自己都会被震惊到。这么大的机柜,我当时到底是怎么自己一个人用小摩托从驿站载回家的。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去的时候也没带绳子,是直接放到后座用自己身体往后顶合着后备箱一起夹住的,路上需要避免转急弯,必须要保持平衡,左右摇晃过大还差点翻车了呢。其实当时也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心里只是想着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如果习惯顾着前因和后果,很难做好事情。要做什么直接做就好了,因为我们还年轻呀,做不好大不了多做几次呗。

  • 这次过年假期最快乐的竟然是阳光灿烂的天气,将年前“回南天”的湿冷一扫而光,也让我和那几个发小每天都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出游、篮球和串门。

  • “孤独”的人每天应该如何生活下去。这个话题有点沉重,特别是对于那些三点一线且不会在生活中表现自己的成年人。或许有了爱好之后就不孤独了吧,或许有了朋友之后就不孤独了吧,或许有了女友之后就不孤独了吧,或许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后就不孤独了吧。说是爱好也只是找点事做,转移注意力防止内耗,附带的愉悦效果将孤独感覆盖而已。与身边的人产生羁绊只是多了个陪伴,可以有倾诉的对象,但能不能理解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还会滋生出更多问题;那些养宠物的人应该也有这层用意吧,比起羁绊产生的副作用问题,宠物的陪伴更单纯可亲。钱确实可以解决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刚好不包含在里头。这是自身内心层面的问题,最多借助别人的引导,然后靠自己走出阴霾。“孤独”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会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凸显自己的存在。“孤独”也是一种压力的表现,在忙碌的时候,在独自面对问题的时候,但也恰恰是这种时候,自己才能长大,才能变强。最近看了韩国的一部影视剧<<死期将至>>一个晚上看完了,喜怒哀乐全加我脸上了,后面都把我看哭了,感触很深刻。死亡不是简单一个人的事情,别把问题全揽在自己身上,别因为冲动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这与“孤独”有什么关系?生活需要这种“催化剂”来增加情感碰撞,丰富内心世界。一天下来有点忙碌,但很充实;身边有陪伴,偶尔跟远方挚友聊天、跟父母嘘寒问暖;有自己的爱好,早睡早起,“孤独”偶尔在闲暇间隙中找到你,但这样子就够了。

6

评论区